父母要怎么说孩子才爱听?试试这个方法!()
妈妈的回应很常见。没什么,很快会好的和小心点这些用词都属于判断和评价。当我们迫不及待地给出判断和评价时,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的回应,因此都不属于同理心的沟通。
孩子说:哦,我不小心烫到手指了。妈妈,我烫伤了。好疼啊!妈妈连忙跑过去,拿起孩子手指一看:哦,肯定很疼吧。
在这个回应中,句式显得非常简单,有的时候可以直接重复孩子的用词,但这可不是模仿或抄袭,而恰恰是同理心的沟通技巧中反映式的表达方法。
反映在英文单词中叫mirror,是镜子或真实写照的意思。也就是说我们和孩子互动的时候要当自己是一面镜子,把他们说的话以及说话背后的情绪状态及时地反映出来。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孩子会对能理解他们处境和感受的成人产生信任和好感,从而更愿意听从和接受他们的建议。
4
同理心的沟通技巧实施起来有四个步骤。
第一步、倾听
倾听的重点是专注,不打断对方,尤其不做判断和评价。
假如有一天孩子说:妈妈,我不想上幼儿园了。如果你听到之后立刻变得忧心忡忡或者满腔怒火,那是因为你在内心对孩子的话做出了价值判断。在因价值判断而产生的消极情绪的支配下,通常没有办法好好倾听孩子的心声。同理心也无从谈起。
第二步、换位思考
在这一步要求父母努力揣摩,进入孩子的世界,反复询问自己:如果我是一个孩子,我面对像他一样面对的问题,我的情绪和行为应该会是什么样的状况?会不会和他一样?会不会比他还逊?
第三步、反映式表达
在这一步父母要把孩子说的话以及揣摩到的孩子说话时的情绪状态表达出来让他感受到。
比如孩子说:妈妈,我觉得幼儿园的小朋友不喜欢我。我们要回应的不是:哦,宝贝,不会的,大家都很喜欢你。也不是:别瞎想了,你要主动和小朋友玩,大家就会喜欢你的。
反应式的表达则是:宝贝,你的意思是你感觉到幼儿园的小朋友不太喜欢你,这让你感到失落难过了,对么?
区别是前面的两种回应方法只能让孩子感到她的想法在你这里是行不通的,最好收回去,于是他要么不再回应,要么虚假地回应。而后一种回应让他感到自己被接纳被理解,并且你鼓励他继续表达。
第四步、检验共情的效果
通过孩子的反应判断每次反映技巧使用的效果,以便进一步修正。父母可以问自己当孩子听到我的回应时,是紧张局促的,还是舒适放松的。这也是督促父母不断检验自己同理心沟通技巧的娴熟程度。
同理心是为人父母需要毕生修炼的态度和技巧。这一点是在我读过日本最伟大的心理学家河合隼雄的童年故事后深刻感受到的。
河合小时候是一个很爱哭的孩子——为此他在成为心理学家后还写了一本书《爱哭鬼小隼》。当时日本社会的教育观念宣扬的是男孩有泪不轻弹,不能哭,要拼命忍住。
爱哭的男孩会遭到大家的一致嘲笑。所以小河合每当遇事想哭的时候总是特别压抑,想痛痛快快哭出来,又害怕大家笑话他,十分难受。
终于有一次,妈妈发现了小河合的秘密。妈妈鼓励他说:如果真的有难过的事,男孩子也是可以哭出来的。河合不知道有多感激妈妈。因为这句话把他解放出来。他从妈妈这里学会了宽容别人,理解和自己不一样的人。
正是这样的心理,长大后,他对了解人们的内心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走上一代心理学大家的道路。我读到河合隼雄的文字和观点时,总是被他从容不迫的气度打动。
即便他已经是心理学界的权威,但他总能敞开心扉,把内心最柔软细致的感动说出来。他的这种人格力量显然受到儿时被母亲理解的莫大影响。
也许父母能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莫过于一份同理之心。它等于爱,等于天地,等于至善……
上一篇:别傻了,对孩子来说根本没有“陪够”这件事(2)
幼儿学前教育平台(www.rxdtv.com) 返回栏目下一篇:“不哭不哭”孩子摔倒后这么说其实不对哦